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食物有没有其独特的美学?

5
回复
107
查看
[复制链接]

30

主题

0

回帖

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0
来源: 2023-2-26 06:17:2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为美食?美食应该如何欣赏?如何批评?有没有一套较成熟的评价机制和审美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44

回帖

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5
2023-2-26 06:17:42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勾我回答欲的题:)思考了好几天,想到哪写到哪,权当抛个砖,欢迎理性讨论。


我就喜欢,在二段,加个图:)
<hr/>一、临时抱佛脚,了解一下什么是“美学”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美学”一词的概念。
先看韦氏辞典【Dictionary by Merriam-Webster】对美学的概念阐释:
aesthetics also esthetics plural in form but singular or plural in construction: a branch of philosophy dealing with the nature of beauty, art, and taste and with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beauty.
大意就是美学是对待美、艺术、品位以及创造和欣赏美好事物的一个哲学分支。其中关键词是“a branch of philosophy”,即美学为哲学的分支
再引知乎【美学】话题下的简介:
美学(希腊语:αισθητική;英语:Aesthetic)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学属哲学下级学科之一,该专业从属于哲学。要学好美学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所谓“感性”,自然偏主观,那么回答问题中的“评价机制”,个人认为建立普适的机制会比较困难。比如在知乎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米其林评价标准是否适合中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涉及到美学艺术相关的欣赏,大多可以套用“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或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个万能句式。所以在“成熟的评价机制”这个问题上,我暂且持否定观点。
作为人类日常生存、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行为,饮食至少和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言之,饮食具备美学价值。相应地,这些(包括其它可能没提到的相关)学科,就可能作为题目中“审美体系”的不同维度。
<hr/>二、偷换一个概念

我想把问题中“食物”的概念偷换一下,变成更宽泛的“饮食”概念。这个概念,除了指代饮品和食物本体和其直接相关的原材料烹饪及食用方法之外,还应该包括与饮品和食物本体间接相关的,有独立的美学价值的,或者可以为“饮品和食物”附加更多美学价值的事物,比如器具、新型饮食概念、产品营销手段等等。简单说来,是饮食中“能吃喝的相关”与“不能吃喝的相关”、狭义与广义的区别。
那么我接下来想要讨论的内容,似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饮食美学的的审美体系有哪些维度?

<hr/>三、接下来到了答主胡诌时间

想象一顶法国国王亨利二世(或随便哪个某王某后吧)的皇冠,要感受它的美,不会只因为它的结构是黄金还是铂金,或者仅凭宝石颜色,珍珠大小这些互相独立的细节。当它作为“一顶皇冠”被评价或欣赏时,才具备更高的美学价值。作为一种需要被传达和感知的内容,美学的呈现显然应该呈现出一种更加综合,具有整体性的状态。
同理,如果直接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饮食的审美体系似乎有点不太合适,各个维度异常割裂。所以我更倾向于直接从狭义饮食广义饮食这两个维度来进行讨论。狭义的饮食,大约可以从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而精神性,则更依赖于外界力量对它的赋予,可以归属于广义饮食范畴。且不可避免地,它们会在不同地方面触碰到上述这些学科。从而以更加丰富完整的形象,向外传达出美学价值。
接下来尝试给出一连串的问题(本来试着写了写各个问题的答案,又啰嗦又容易分散注意力,决定改当屈原写天问),看能不能为“饮食美学”的讨论提供一个思路。 当你开始从这些角度去感受“饮食”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相信它会比你看到的摆在桌上和尝到落进了胃里的,要丰富得多。

自然性

这一系列问题,主要寻找自然在饮食上的投射:

  • 【人类为什么进化出了五种(或六种)味觉,它们有什么用?】
  • 【《烹》一书给出的观点,如今的主要烹饪方式(烧烤、蒸煮、烘焙、发酵)对应着古希腊哲学中的世界四大元素火、水、气、土,这是巧合吗?】
  • 【点燃的蜡烛,在烛光晚餐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食物愉悦和性愉悦的联系(或隐喻),是来自于先天自然还是后天文化?】
  • 【如何科学地解读“不时、不食”?】
  • 【……】
社会性

这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追踪饮食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痕迹:

  • 【为什么英文中的Companion(同伴)又被叫做“一起吃面包”的人?】
  • 【社会阶层的和权利的形成,是否是从“对食物的分配”开始?】
  • 【筷子与农耕文明的关系,是否对应着刀叉与狩猎文明的关系?】
  • 【为什么在全世界,茶的主流的名称有“Cha”和“Tea”两种?】
  • 【糖、盐、酒、茶、香料,谁的战争血腥味最浓?】
  • 【……】

而这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对饮食的回馈,使“饮食”概念的内涵、外延的丰富与逐渐完整:

  • 【玛格丽塔披萨是否可以称为“烹饪民族主义”的体现?】
  • 【为什么“猫耳朵”里没有猫?对应地,为什么“热狗”里没有狗?】
  • 【哈根达斯(Häagen-Dazs)这个纯正美国品牌,为什么要用一个北欧风情的名字?】
  • 【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到自贡盐业的发展与川菜菜系的形成的紧密联系?】
  • 【法式糕点(French Patisserie)的发明是否来自于建筑艺术灵感?】
  • 【侘寂、幽玄、物哀的审美意识如何沉淀于日本饮食体系(特别是茶道)之中?】
  • 【中餐筵席和西餐筵席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异同?】
  • 【哪个饮食文化最为注重食器的表现?】
  • 【分子料理与传统烹饪,最终会是怎样的关系?】
  • 【……】
精神性

这一系列问题,主要思考不同角度(哲学、宗教、科学)下的饮食方式:

  • 【为什么要斋戒?仅仅是因为宗教信仰吗?】
  • 【道家哲学对中国饮食带来了哪些影响?】
  • 【欧洲有没有“药食同源”相同或者相近的理论体系?】
  • 【为什么在中国是从分餐制变成合餐制,而西方是从合餐制变成了分餐制?】
  • 【什么是慢食运动?对应地,什么是新饮食运动?】
  • 【什么是裸食主义?】
  • 【……】

四、答主太懒,准备赶紧结尾。

有人问:就是品个茶而已,用正确的水、正确的水温、正确的器具冲泡正确的时间,不就得了?茶叶叫Cha还是叫Tea,这些历史故事跟喝茶有半毛钱关系?这也能叫美学?
我的答案是:为感知到的美学价值付费,和没有对未感知到的美学价值付费,二者共生。在我看来,品种香、工艺香、山场香这种外部附加价值(或者说,包装),和历史故事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以上这些的问题,每一个其实都有很长的内容可以拓展。但个人建议不要局限在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多思考一下,我为什么问了这些问题:)

<hr/>参考书目:《味觉猎人》、《鲜味的秘密》、《品尝的科学》、《烹》、《饮食行为学》、《饮食人类学》、《韦氏大辞典》、《食物语言学》、《饮食人类学》、《烹饪、菜肴与阶级(修订版)》、《食物的历史》、《茶:嗜好、开拓与帝国》、《舌尖上的历史》、《舌尖上的战争》、《吃的全球史:披萨》、《吃的全球史:汉堡》、《吃的全球史:冰淇淋》、《盐》、《中国人的饮食奥秘》、《四智说食》、《古今食事》、《甜品的历史》、《和食》、《和果子》 、《解构分子料理》、《食物:味道的历史》等等
以及一套蛮有趣的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有关食物的心理学、生物学和政治学_全23集】,当然还有我以前在答案中推荐过的纪录片等,不赘述。

拓展阅读:【饮食能归入审美中吗?为什么?】
我的其它和饮食相关的内容:答案索引——【饮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7

回帖

12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8
2023-2-26 06:18:10 显示全部楼层
好酒好菜的主理人蔡昊先生曾经说过
烹饪的核心不在于技巧,而是认知与审美。


虽然不能完全认同,但也不能否认。
在西餐中,有一个词不仅表述了食物的美学还有科学。
Gastronomy:the art and science of good eatin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84

回帖

45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6
2023-2-26 06:18:4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说个不一样的,每一种食物都有一种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独一无二的美学。
世间万物,各有千秋,相同的食物也因为生产的地域、时间长短、土地情况,有不同的反馈在食物上,所以说吃货都是吃在食材上。
城市里没有收获食物的经历,在一点点看着长大,一滴滴的汗水,汇成情感,食物都是有情感的,哪怕只是生长在山谷里的野果,都是岁月的沉淀。
相反放在桌子上的菜肴,只是一味填肚的食物,但背后的故事,让食物的味道更加丰富。
从海岛农村出来的我,珍惜每一处食物的获得,在烈日灼炎下的辛苦,感叹食物的不易,人生的艰难。混合着经历品尝食物,使味道多了层次。
一直反感太多的调味,掩盖了食物本身的滋味,就像是真相被掩埋,有一种想扒开来的愿望,尽管尝过的食材不是很多,但喜欢感受食材的春夏秋冬,而不是价格。
自认,食材真正意义上的美,不只是口味,不只是营养成分,不只是盘子里的美观,而是实实在在的背后的故事。
一名年仅8岁的小孩,拎着10斤重的地瓜干参米饭,给土地上劳作的父母送饭,并不是小孩只送饭,而是嫌小孩干活慢。
同样一个8岁的小孩,在半个身子高的淤泥中,找泥螺,这是一周难得的改善伙食。
也是一个8岁的小孩,在山间,田地寻找着每一处可能的食物,半饱的肚子定格成了永恒。
就是这8岁的小孩,默默的看着相伴了半年,放学回家扑入怀里的二黄,挂在树干上,用刀背重重的敲击头颅,是他人的饥饿。从此失去了这种食物的选择。
故事不是美学,更像是融入身体里的生活,实在又残酷。这是我对食物的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4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2023-2-26 06:18:48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我谈一些我的认识。

其实这个答案可以用一句古语,且意思是误解后的意思。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原意大概是指祭祀时供奉的食物要比平时更加追求精细,处理得要到能达到的极致。具体的意思可以知乎搜索关于这句话专业的注释。
由于中国很多的饮食文化来源就是祭祀食物,当祭祀食物渐渐能进入寻常百姓家,食物便随着文化一起流传并发展直至今天。所以,我们的食物根源里的发展原动力,所谓的精和细占据很大的比重。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得到一些思路,中国人对于食物崇尚精和细,不论是纷繁的食材来源,还是高超的烹饪手法,抑或是化繁为简的摆盘,又由简化繁的花雕。其中,食物的升华之路,便是厨师劳动赋予的附加值。不论是崇尚华丽的官府菜和宫廷菜,还是崇尚艺术感的粗食简食,精和细贯穿食材到食物整个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认为,食物的独特美学就在于精和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仪式感被赋予,人们也就得到了除了提供营养物质本身之外的食物能给予人更多的享受和满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54

回帖

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9
2023-2-26 06:19:23 显示全部楼层
食物能让人物生存下来,人类生存至高美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商业洽谈 文章投递 寻求报道
客服热线: 400-113-096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