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恋家情绪

0
回复
66
查看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1

回帖

5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9
来源: 2024-5-17 06:00:1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和女儿的几段谈话,让我发现她有恋家情绪,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恋母情怀。

比如我给她说:过几天要去欧洲十几天的时间,让有姥姥来陪着你。
她就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为了抚慰她的心情,过年期间我还带她去珠海旅游。这是弥补不能赔她的条件,当时她是非常开心的,但是一旦当我马上要离开时,她还是有些紧张,经常问哪天走?处处表现出来,不想让我顺利离开。
还有一次,我和她聊起同事的孩子准备出国读书的事情。我同事的孩子上初三了,其实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当同事问他女儿想不想出国时,他都没有想到女儿的回答是答应!连犹豫都没有。他很吃惊的同时,就开始了解去哪个国家读书,每个国家对孩子的读书政策。我把他了解的这个情况和女儿拿出来分享沟通。
我说:你们长大以后会参加中考和高考,但是参加考试的人太多了,我们不能保证能考到哪里?不知道自己能考得好还是不好?这样,除了高考,你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女儿问:我不喜欢考试,那有什么办法呢?
我说:在哪里都会考试,只是考试的压力程度不一样,如果出国的话最好初二出去,这样在国外上高中、大学就不用考外语了,那如果初三以后出去,你还要考一次外语。
女儿其实也没弄明白这到底怎么回事就说:那行了就出去吧。
我继续对她说、你这么小出去的话,我暂时还不能陪你过去,解决办法就是可以在外国找一个寄宿家庭。
女儿听到我不能陪她一起去,马上打断我说:那我不出去了!
我奇怪的问:刚才你不是答应了吗?再说在国外找的寄宿家庭可以是中国人的,也可以是当地人的,这些家庭都是经过政府严格审核的,没有问题。
女儿问:那你为什么不能过去呢?
我说:一个是你上学的费用还是很高的,我得再工作几年帮你挣学费,再一个我不能像你一样一直住在那边呀。每个国家对外国人都有一居住的时间要求。
听到这里,女儿果断的拒绝了到国外求学的可能性建议。
还有一天早上,孩子让我帮她拿校服,我就很自然的帮她穿袜子、穿衣服,这个时候我突然就问她:“妈妈每天把你起居照顾得这么好,如果我不在你身边,你得自己做这些事啊。”
女儿可能听到我不在她身边的话,眼睛里立马充满了泪水。
我赶紧打断他的想法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感谢我呢?”
果然,她马上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自己开始反思,女儿心思也太敏感了,只要我不在她身边的各种语言和事件要产生的时候,她就能想象出结果似乎很悲催。我对女儿这是不是一种溺爱呢?有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不自觉的就会帮她去做。她只要露出点委屈的表情,或者求求我,我也就心软帮她做了。在学校里受到点委屈,就不想去上学了。
刚看过一本书里讲到被溺爱的孩子可能不愿意上学,因为他们觉得进入学校以后,没有人会想家人那么迁就他们。其实这些溺爱孩子的家长是在扼杀孩子的独立性。我这是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吗?应该是。
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到青春期的时候,也会非常依赖过去被呵护的那个阶段,不愿意长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看了看人家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得学会让孩子培养友谊,另一个是寻找家庭之外的导师,这个导师必须是为人正直的长辈。
第一个我觉得问题不大,孩子的友谊不用我操心,她有点社牛精神,走到哪儿都有一大帮朋友。
第二个是我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得找个什么样的导师去帮助她呢?虽然在别人眼里孩子尊敬我,也依赖我,但是因为太过亲密,所以经常顶撞我,欺负我。不高兴的时候,也不听我的话。那么如果有一个非常好的导师,一定可以帮我引导她树立正确的人格。慢慢培养起独立的特性。
其实我知道,我出差的时候孩子做的比我在家的时候好很多,能自己起床,自己洗漱,自己吃完饭穿衣上学去,但是我在家的时候,她就更愿意依赖我,指使我为她干活,享受这种有人依靠的感觉。
我的女儿既恋母亲又恋家,还经常说以后嫁人就嫁给妈妈,我说不能嫁给妈妈,她就说嫁给爸爸,我说不能嫁给爸爸,她就说嫁给哥哥。我说也不能嫁给哥哥,她总是一脸迷茫,我就给她解释十万个为什么,但是在她眼里我们是一家人,所有人都宠着她,所以她不愿离开这个家。
记得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其实也是与父母分离的一个表达方式。
我很清楚,这句话的含义也经常把这种类似的话讲给女儿。但是女儿目前还没理解分离的意义,她给我表明心意、我不会离开妈妈的。
也许是她还没有长大时间还不够成熟,但是儿童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其实决定了她个人的发展。
我挺担心她离开我们,展翅高飞的时候,会不会受伤?也许这是所有母亲的担心。不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做父母和家人的,还是要慢慢培养她的独立性。我经常有种感觉自己年龄比较大了,得好好疼爱这个小女儿。以后等她长大了,我就老了,哪能像现在这样帮她做事呢?这种想法也许是错的,只是满足了自己的一种心愿,但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最好的帮助,所以既然意识到这里,还是要慢慢的去修正。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私信采编【站内信或邮件cb@lecity.xyz】,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商业洽谈 文章投递 寻求报道
客服热线: 400-113-0968
关注微信